打艾泽的作用不可小觑,可避免试管取卵无卵可用

时间:2023-06-20 21:26       来源: 未知

夜针是主要使用药物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及短促性腺激素激动剂,其中常用的使用较多的就是一种被称之为艾泽的药物(因地而定),那么取卵夜针打艾泽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打艾泽,艾泽常用药剂主要作用作用帮助取卵。

取卵前打的艾泽夜针除了使卵泡破裂还有哪些作用?

艾泽是最常见的夜针,并且大部分女性在试管婴儿夜针注射阶段都是选择的打艾泽,它的主要成分是重组人绒促性素α,是采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经过基因工程生产的。艾泽在试管婴儿中作为夜针进行使用主要的目的就是刺激卵泡生长后触发最终的卵泡成熟和黄体化,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于无排卵或少排卵的女性治疗,可以刺激卵泡生长后并触发排卵和黄体化。

取卵夜针打艾泽作用

在试管婴儿中,夜针的注射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缓解,它的夜针药剂种类很多,但是艾泽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夜针,很多女性都会进行注射,但大部分女性患者都不是很清楚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对此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

1.排卵和黄体化:在卵泡发育成熟后,就可以进行夜针艾泽的注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触发已经成熟卵泡的排卵和黄体化;

2.使得卵泡破裂:在卵泡发育成熟后,注射艾泽,可以使得卵泡破裂速度加快,这样有利于36小时后进行取卵手术;

3.脱落:并且在取卵前进行注射艾泽,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有利于卵泡从子宫内膜壁上面脱落,方便取卵手术的时候获取卵泡。

总的来讲,取卵手术前进行夜针艾泽的注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成熟卵泡的排卵和黄体话,加速卵泡的破裂和脱落,方便36小时后在取卵手术的时候,更加容易获取卵泡和卵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夜针注射完毕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合理饮食,最好吃清淡一点,少吃豆浆、牛奶等胀气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当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放松心情,不要过度紧张。

孕妇可不可以用取暖器

取暖器分为很多种,如集体供暖、地暖、电暖器等,如果是集体供暖或水暖、地暖,这些孕妇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电暖器有一定的电磁波,就是常说的辐射,所以孕妇用的话一定要选择大品牌的电取暖器,要保证电磁负荷满足国家的标准,才不会对身体有大的影响。电取暖器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电离辐射对身体会有影响,非电离辐射的一般影响不是很大。

另外,即使是大牌的电取暖器,孕妇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不能离得太近,也不能长时间照射,这样是为了防止烫伤,也是避免接触大量的辐射。

用取暖器温度不能太高

Tips:

孕妇需要注意的是,用取暖器的过程中,温度不能开得太高,因为孕妇身体的代谢比较旺盛,温度太高又长时间用的话,会导致孕妇干燥、上火。

打艾泽的作用不可小觑,可避免试管取卵无卵可用

试管卵泡多大可以取

1、卵泡成熟度

通常优质的卵泡都是呈圆形或椭圆形、清亮纯净、边界清晰、壁菲薄、卵泡内无回声区,虽然试管婴儿周期是人为取卵,可若强制取出未成熟的卵子,即便参与受精和妊娠,也易导致受精率及种植率偏低、胎停、流产等。

医学上,当卵泡直径10mm时,称优势卵泡;

卵泡直径18mm时,称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的直径区间一般在18~20mm之间。

通常在促排卵的过程中都会用B超实时的监测卵泡的发育情况,当卵泡发育到18mm以上时,会进行取卵手术。

2、卵泡数量

想要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对卵泡数量是要有要求的。不少患者会奇怪,b超检测的时候明明有很多卵泡,但是实际取卵的时候怎么就寥寥无几。其实是因为B超所看到的卵泡数量包括了大大小小成熟与不成熟的卵泡,而医生取的卵就一定是成熟的卵子。

具体取卵几颗要根据女性自身的情况,如果女性年纪较轻,身体状况较好的话,那么取卵数量可以在15到20颗左右,即便是成熟优质的卵子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会成功与精子结合形成胚胎,所以取出十几颗卵子的话还是比较理想的,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胚胎来移植。

1试管婴儿取卵可以打麻药吗

其实试管婴儿取卵是可以打麻药的,医生取卵的时候,用的是静脉麻醉药。麻醉剂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然后在手术部位发挥神经组织的作用。少部分患者为局麻药,即通过宫颈局部注射麻药,可缓解牵拉扩张宫颈带来的不适感。

早期的试管婴儿是通过剖腹取卵,然后在腹腔镜下取卵。世界首例试管婴儿是在腹腔镜下取卵获得的,但有相应的手术和麻醉风险,而且重复性差,取卵率低。如果有盆腔粘连,在卵巢不易暴露的情况下,会造成取卵失败。目前所有生殖中心都采用阴道超声引导取卵,因为它安全、微创、简单、快速,且无需麻醉即可操作,不考虑盆腔粘连,取卵率可高达90%以上。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卵泡数量,可以选择是否使用麻醉和镇静药物。

如果患者紧张,术前30分钟可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对于一些对疼痛敏感或卵泡数量较多的患者,可以使用丙泊酚等静脉麻醉。对于卵泡较少、耐受性较好的患者,可将双氯芬酸钠涂于肛管。


参考资料